探索居住面積的縮減,了解生活品質的變化!

趨勢議題首頁圖片

數據下隱藏的問題

少子化、不婚族、長者獨居……近年來的人群生活型態的改變,現今居住型態已逐漸轉型成為「小宅化」!再加上地價高漲、物料價格上漲、工法日益求精而造成的建商成本愈來愈高,然而工作者的薪資持續停滯,造成無法負擔更高的房價,使得消費者能接受的房屋總價受限,許多新建案坪數只能越來越小,也是為了因應巿場的購屋需求。

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訊顯示,2021 年的平均每人居住坪數落在15.57 坪,雖然相較於十年前 13.38 坪成長了 2.19 坪,但此成長卻並非落於室內實際居住的坪數,其中差異的關鍵就落在近幾年的新建案公設比不斷上升,以及每戶人口數持續下降,數據表面上顯示每人平均居住面積持續擴大,但事實上是「人分攤的公設面積變多」!


什麼是大公小公?

1.大公設:
由社區大樓住戶共同使用、持有及坪數共同分攤,例如:大廳、車道、機電、管理室、水箱、蓄水池及娛樂設施等。

2.小公設:
由部分特定住戶使用、持有以及分攤,例如:電梯、梯廳、逃生梯。

3.特別注意:
社區中庭花園等戶外空間大部分為法定空地,不屬於公設。


公設比拉高可能原因

1.小坪數規劃:
小坪數通常會規畫一層多戶,越多戶的情況下會將梯廳空間提升,造成公設比變高。

2.雨遮不計坪不計價:
2018 年後的建案改為不記坪不計價,因此雨遮被計入公設比,會比之前的建案還高。

3. 車道計坪:
部分建案會壓低車位坪數並灌入車道,通常來說車位盡量不要低於7坪以下。

4.大樓設備新穎多樣化:
隨著法規與科技進步,大樓更新了許多機電設備與法定空間,直接造成公設面積擴大。


購買住宅大樓類型的產品時,因注意自身家庭需求,選擇適合的居住空間,針對新產品的公設比更應該多花心思去檢視,盡力在居住面積縮減的時代,維持應有的生活品質!


回頂端